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12-2020年)》刚一发布,立即引来社会各界的一片喝彩。有人说出台及时,有人说规划科学,有人说意义重大,有人说要倍加珍惜。好《规划》是不是就代表着最后一定能修得“正果”,那可不一定。以前的实践告诉我们,要想达到《规划》目标,各方面都必须念好“落实经”。
审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,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,其中,不少政策看起来是“那么美”。但是,有不少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。究其原因,除了政策自身对形势的预估出现偏差外,更多的是落实环节出了问题,执行层面打了折扣。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。比如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《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》,明确提出要清除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措施,政策的有效期是3年,但是上海仍然在拍牌,对寥寥数十辆新能源汽车的牌照也没有松口免除。
历经2年多才出台的《规划》,既然凝聚了共识,又做到了务实明确,更加需要念好“落实经”,集纳智慧,保证各项目标顺利落地。在笔者看来,落实好《规划》,至少不能忽视以下三点。
第一,要搁置争议,统一认识,真抓实干。没有完美的《规划》,只有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。在《规划》已经确定的情况下,各方都应放下争议,把思想认识统一到《规划》上来。尤其是汽车企业,少开辩论会,多去实验室,把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地抓起来。边实践,边探索,用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。
第二,要有始有终,监控过程,考察效果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,在《规划》落实上,必须吸取过去常常出现的“虎头蛇尾”现象。过去,一些政策在发布之初声势浩大,一段时间以后就慢慢沉寂,到政策退出时,没有人去追究实施的效果。要避免这一问题,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管理流程和机制,有负责人,有监控,有考核,有淘汰,保证充分发挥政策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的引导作用。
第三,要保障权威,手腕要硬,执行要严。《规划》出台后,有不少企业在叫好之余,又有担心。这是因为《规划》中有一些指标,比如到201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要降到每百公里6.9升,对企业而言难度很大。这些企业担心届时政府部门扛不住求情压力,放松要求。企业对政策有这样的形象不足为奇,过去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因此,《规划》在落实过程中,必须避免拳头“高高举起,轻轻落下”,要维护政策权威,执行要严。
发布《规划》仅仅是一项政策的开始,即便如此也历时了2年多,几易其稿,难度不言而喻。相比之下,《规划》的真正落地要更难,除了常见的障碍外,还有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。对此,从政府到企业,都需做好打硬仗的准备,齐心协力,念好这本“落实经”。(来源:汽车网)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